编辑:蔡海燕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是宋代著名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东南形胜》中,描绘杭州城繁华景象的著名诗词。
这样的美景,不仅仅是在江南之地的杭州,在远离苏杭千里之外的长江上游,一个“心形”岛屿之上,繁华之景也不遑多让。岛上的人们做茗茶品果子、吃“外卖”赏“杂耍”,锦衣罗裙、骑马乘轿……在长江水的涛声中,赏着天赐的鸟语花香。
这里,就是位于长江江心的重庆忠县皇华岛。
此岛因宋度宗而得名“皇”,也因宋度宗建潜邸于此,拉开了自己载入史书的数百年的辉煌历史。
宋度宗曾将潜邸建在皇华岛之上
在如今的皇华岛上,历经十余年的考古发掘,一座长江上游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南宋城址遗址,正在缓缓揭开自己曾经繁华辉煌的历史。
这座老城,历史已有近800年,而它的开建者,就是当时封王于此,后来登基为帝的宋朝南渡后第六位皇帝——宋度宗赵禥。
翻开史书,对皇华岛上筑城的历史,仅仅数十字描述:
“公元1254年,宋理宗的侄子赵禥被封为忠王后,曾在皇华岛建官邸,始筑城墙。公元1256年,赵禥登基为宋度宗,升忠州为咸淳府,始名皇华城。”
史料墨迹背后的城址,究竟昰何模样,鲜为人知。
但随着皇华岛国家湿地公园的开建,考古工作者们登上了岛屿,用他们历时数年的不懈发掘,终于让世人在数百年后,再次一窥南宋时期皇华城的面貌。
皇华城的城墙是就地取材的条石筑成,这些条石头大尾小,呈“楔”形,由下至上层层叠砌而成。南宋的城墙,并不是笔直而上,反而是拥有一定的倾斜。皇华城的城墙,也不例外。
根据目前的发掘结果,文物专家们初步判断,皇华城一共有10座城门,内外城各五座。
由此可见,这座筑于孤岛之上的城址,并不简陋,相反,它拥有内城外城,以长江为城池,以岛上的山体为城址所在地。
可以说,当时的皇华城,“金城汤池、水陆联动、层层设防”。
皇华城的内城为政治、军事核心区域、内城东部是府治衙署区,西部为军事衙署区,中部校场遗址为练兵区。外城西南部、西北部都筑有水军码头,南北铺就了多条通往内城的道路。这里不仅是兵营所在地,也是皇华城存放货物的场所。
“皇华保卫战”重创蒙军三万余人马
时光荏苒,皇华城的平静因为蒙军的铁蹄而打破。
宋蒙时期,蒙古统治者灭金以后,继续实施灭南宋计划,首先第一步计划是打掉南宋的经济来源,于是,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南宋四川。
对于蒙军的来势汹汹,当时的四川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玠将钓鱼城的筑城经验用于四川防务的建筑,创建了山城防御体系,下令在地势险要、凭江临河的山上建立城寨。这种以重庆城为中心的南宋抗蒙山城防御体系,各城相互声援,构成了一个有效的防御体系。皇华城就是其中一个据点。这种全面立体的山城防御体系使蒙军久攻不下四川,难以平定,蒙军不得不改变其最初“取蜀灭宋”的战略。
1252年,在蒙古军灭亡大理后,又开始了对南宋四川的战争。由于以前在四川的山城防御体系屡屡受挫,于是蒙古军改变了打法,开始从四川南方迂回进攻,对四川的山城防御体系进行逐个击破。
其中,四面环江,扼守长江的战略要地——皇华城虽然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但是方圆仅十里,岛内人数较少,于是蒙军选择了它,成为进入中原的突破口。
宋恭帝德祜元年(1275年)十月,蒙军金吾上将军、开达万忠梁山等处招讨使杨文安和宋降将、原达州知州鲜汝忠合兵攻破万州天生城后,以降兵为前锋,率领三万人马的船队逆长江而上,直取咸淳府。
蒙军来势汹汹,不仅装备精良,还带来了数百门火炮,欲将咸淳府围困在岛上。
而这时候的皇华城,已被咸淳府知府马堃带领人们在城中一边囤积粮草,一边依山势用石头加固四周城墙,并且开荒种地,且战且守,形成了一个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
面对皇华城的地势险要,以及马堃率领岛上军民据险固守,蒙军的船只被铁链困住,被滚石砸得死伤无数。
攻城的蒙军刚一靠近皇华岛陡峭的悬崖下,船只就被早已潜伏在江水里的守岛军士掀翻,落水的蒙军刚一露头,就被岛上嗖嗖飞来的利箭射中。一连几次,蒙军得到的总是船只被毁坏,人员大伤亡。
两个月后,长江水位下降,流速减缓,杨文安乘机猛攻,激战数日后,宋军退守内城,蒙军占领了城外的滩头,皇华城被蒙军四面围困。
次年腊月下旬,蒙军再次趁夜发起进攻,用云梯登上城墙,杀死守门士兵,打开了城门,蒙军蜂拥而入。再加上数百门火炮齐发,炮弹击破了皇华城城墙,击中了守城宋军的营地,击中了城内的民房。最后,奈何蒙军人多势众,马堃寡不敌众,从容就义。
历时数月的“皇华城保卫战” 重挫蒙军三万人马,减缓了蒙军进军中原的速度。而皇华城则被蒙军视为“冥顽之地”,百姓遭屠杀或遣散,城遭焚毁和圈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