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忠县电商!
[新用户注册] [登录]
热门搜索:石宝寨、柑橘城、天池

国家体育总局北京体育大学

   日期:2022-03-02     浏览:22380    评论:0    
核心提示:在北京冬奥会男子钢架雪车比赛中,首次参加冬奥会的中国运动员、北体大中国田径运动学院毕业生殷正获得第五名,虽然遗憾未能站上领奖台,但第五名对于首次参加冬奥会的殷正来说已经足够出色。值得注意的是,殷正在比
 在北京冬奥会男子钢架雪车比赛中,首次参加冬奥会的中国运动员、北体大中国田径运动学院毕业生殷正获得第五名,虽然遗憾未能站上领奖台,但第五名对于首次参加冬奥会的殷正来说已经足够出色。值得注意的是,殷正在比赛第1轮创造了460的赛道出发纪录,而最后一轮中,他又以458刷新了一天前自己创下的出发纪录。

殷正出色的出发速度与他曾是短跑运动员不无关系。2015年,中国申奥成功后,国家体育总局开展跨界跨项选材尝试,北京体育大学按照总局部署,全面推进深入开展人才选拔、培养、测试、科研保障等相关工作。殷正等一批我校高水平运动员借此契机,进入到北京冬奥会的训练备战工作中。据了解,我国参加北京冬奥会的177名运动员中,约有1/5来自跨界跨项选材。这一新的选材方式填补了我国多个冬季项目的空白,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

 

 

从短跑到钢架雪车  跨界跨项改变人生

在北京冬奥会男子钢架雪车比赛结束后,北体官微第一时间采访了我校中国田径运动学院校友殷正,听他畅谈这段被“跨界跨项”改变的奇妙人生。

2015年,殷正凭借短跑特长考入北京体育大学。次年便得知国家正在开展跨界跨项选拔活动。“当时班级群里发出了国家雪车队的选拔通知,班里大部分同学都报名参加了,我也是出于好奇就凑热闹报名了,但最后一轮因为体重不合格没能入选。”不过,这次经历在殷正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他也希望能有机会代表国家队参加北京冬奥会。

 

殷正在国家队训练中

 

2017年,总局再次到学校选拔钢架雪车队跨界跨项运动员,因为短跑和钢架雪车的出发有些类似,都需要爆发和短距离冲刺,因此短跑专项生殷正凭借出色的个人能力如愿入选。然而入选的兴奋很快被现实击碎。“刚接触钢架雪车的时候,我们都非常害怕,每次站在出发板上心跳就非常快,甚至在去训练前吃饭的时候都会因为紧张而吃不下饭。”除了心理上的恐惧,殷正还要面临身体上的伤病。“刚练的时候,每天都会有撞伤,我们都是敷个药、贴上创可贴后就继续训练。女孩子一下来就哭,男孩也都在喊疼。伤口基本没有愈合过,因为每天都在撞同样的位置。只有撞到头的时候,可能会休息一两天,因为实在没办法正常训练。”

 

殷正在北京冬奥会男子钢架雪车比赛中



艰苦的训练让殷正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应该坚持下去。“但看到大家都在互相鼓励,谁都没有退缩,我觉得自己也必须坚持下去,大家能做到的,我也可以做到!”终于,殷正的努力让他最终站上了北京冬奥会的赛场,虽然第五名的成绩让他略显遗憾,但能够在家门口参加奥运会,实现很多运动员的梦想,这让他非常骄傲。未来,他希望尽快弥补自身劣势,继续努力,在国际赛场上展现更好的自己。

北体大大批运动员通过跨界跨项踏上冬奥之旅

 

北体大学生李纯键、叶杰龙、史昊和队友丁嵩在北京冬奥会四人雪车比赛中

 

除殷正外,北体大体能训练学院学生怀明明,教育学院学生李纯键,竞技体育学院学生史昊、叶杰龙均通过跨界跨项选材进入雪车国家队并参加北京冬奥会,也都在各自的项目上为中国实现新的突破。

 

我校第一批国家雪车队队员金坚(右1)、俸晟超(右2)、蓝宇俊(右3)服务于北京冬奥会

 

北体大中国田径运动学院研究生蓝宇俊,竞技体育学院学生金坚、俸晟超、顾家铭,体能训练学院研究生申可、李赵磊,中国冰上运动学院学生戚静华、黄敏均通过跨界跨选选材进入国家队,虽未能最终登上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但他们中的大部分运动员均作为国内技术官员参与到北京冬奥会的服务工作当中。

 

北体大毕业生申可担任北京冬奥会雪车、钢架雪车国内技术官员

 

北体大学生戚静华担任北京冬奥会女子钢架雪车试滑员

 

北体大科技助奥团队为选材建立冠军模型

在跨界跨项选材过程中,北体大不仅输送了大批高水平运动员,还有大批专家学者参与到选材的研究和实践当中,为实现北京冬奥会的全项目参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筹办奥运之初,我国便提出了全项目参赛的目标。面对我国冬季项目发展不平衡、冰雪运动人口储备不足的特点,结合夏季项目发展优势以及强大的群众体育基础,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跨界跨项”专项选材工作。针对不同的项目特点,从武术、体操、极限运动等夏季项目运动员中,针对性地挑选冬季项目运动员备战北京冬奥会。

在科学选材的过程中,除了有秩序、有组织地在全国各地开展运动员挖掘工作之外,摆在大家面前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怎么选?”。如何科学地、有效率、有针对性地开展选材工作,这个重任落在了北京体育大学科技冬奥支持保障组身上。凭借自身多年体育科研的积累以及在体育选材育才方面的经验,团队指出建立合理的选材“冠军模型”和标准是必不可少的。在大量阅读文献并参考不同国家的选材标准后,北京体育大学建立了自己的选材“冠军模型”。

在不断创新和突破过程中,确定不同项目的运动表现客观评价方法及预测效度是最难攻破的科技难题。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团队的测试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身体成分、心电图、有氧测试、无氧测试、超声心动图、速度跑、速度跳、腹部力量、背部力量、杠铃负重深蹲、平衡测试、下肢力量、柔韧性以及专项体能测试。经过北京体育大学及国家体育总局相关单位的不懈努力,团队在跨界跨项选材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我校科研团队承担跨界跨项选拔测试工作

 

跨界跨项带来更多思考

据了解,我国在2015年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时,109个小项中约有1/3是此前几乎没有开展过的。7年时间,多个项目的空白被填补,包括苏翊鸣在内的大批运动员通过跨界跨项选拔进入国家队,并最终在北京冬奥会上绽放光芒。在这背后,跨界跨项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功不可没,也为未来体育人才选拔留下了更多的思考。

 

奥运冠军苏翊鸣在北体大冰雪训练科研基地进行测试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张一民老师是我国最早一批接触跨界跨项选材的专家。从1992年我国体育界开始建立青少年选材体系,他就接触体育领域的选材工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他也参与了科技部组织的奥运优秀运动员科学选材工作。申办冬奥会成功后,北京体育大学作为中国体育领域的排头兵,张一民老师再次加入到跨界跨项选材的工作中。

对于跨界跨项选材模式的未来,张一民老师认为,跨界跨项选材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新思路,能让更多的青少年运动员接触更多的项目。比如,当运动员练到青少年时期,发现不太适合,可以考虑在同项群中转一个类似的项目尝试,避免人才浪费。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