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身边美物美景,不少市民由衷感叹:忠县变了!
五年来,忠县县委坚持城乡融合、一体推进,围绕加快建设“一地一城三区”目标,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全面拉开“一江两岸四片区”城市格局,城乡面貌实现了由内至外的华丽转身。
城市有颜值更有气质
“行驶在宽阔平坦、绿意盎然的港城大道上,心情格外舒畅。”“的哥”刘晓军驾车经过港城大道中段时,心情愉悦的他哼起了小曲。道路畅了,环境美了,河流清了,城市更有质感……今昔对比,群众表情与城乡面貌的改变紧紧相连。
城市因提质而靓,生活因提质而美。忠县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忠县举全县之力,积极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
“创森”“创文”“创卫”伊始,忠县人认真思考如何通过创建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先行规划下,忠县坚持城林相依、山水相映,依托滨江走廊和半城遗风,大力实施新城规划建绿、老城拆迁复绿、坡坎立体造绿行动,推进生态置绿、拆墙见绿、见缝插绿、坡坎护绿工程,近三年累计新添城市公园绿地30万平方米。
城市发展从“筑形态”迈向“提品质”。博物馆、大剧院、电竞馆、科技馆、青少年宫等大型公共设施建成投用,白公生态文化公园提质升级,鸣玉溪公园二期如火如荼,北滨体育公园日趋成熟,老旧小区改造提档升级,十里滨江山水画卷渐次展开,环城西路、鸣玉溪大道等城市道路建成通车,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一件件事关忠县城市形象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民生工程逐渐成为精品工程、亮点工程。
创建过程中,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充分挖掘现有人员潜力,实行定岗、定责、定人,将县城区划分为15个片区、128个网格,组建联动巡查队伍,广泛开展文明劝导、创建宣传、环境整治等服务活动,营造共建共享浓厚社会氛围。
如今,忠县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顺利通过复检,这是全县上下勠力同心、共同努力的结果。全县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因“三创”带来的变化而不断攀升。
乡村生活更有品质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乡村发展同频共振。
“现在我们村子环境整洁了,在外务工的孩子也爱回老家了,我们农村一点儿都不比城里差。”说起现在的好日子,新立镇官坪村村民李良坤感到知足与幸福。
在忠县,许许多多“官坪村”正变得美丽富足。
五年来,忠县坚持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以乡村振兴试点为突破口,持续抓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乡村综合治理、巩固脱贫成果等工作,高水平绘就忠县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一组数据见证乡村蝶变:通过五年的接续发展,全县已建成农村公路3150公里,农村饮用集中供水率达87.4%、自来水普及率达86.1%,改造农村电网200公里,完成农村改厕3.63万户,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实现全面清零。
在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基础上,忠县着重在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垃圾分类以及监管机制上下功夫,不断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垃圾收集、运输设施基本完善,实现常态化监督考核,确保“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常态化运行。
环境的改变,诞生一批美丽乡村。截至目前,忠县建成美丽乡村48个,创建市级绿色示范村庄60个、市级美丽宜居村庄39个。
基层治理更有效
有了干净整洁的城乡环境,如何保持常态长效?忠县已经有了创新和探索。在全市城市管理“马路办公”基础上,忠县立足实际,结合社区“大党委”,探索建立“马路办公”进社区创新机制,通过构建形成“1名市管领导干部+帮联单位+社区”的三级城市管理格局,有效解决背街小巷等“遗忘角落”管理问题,在全市率先实现“小事不出楼院,一般事项不出社区,重大事项不出街道”。
这仅是忠县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加强基层党建引领社区自治的一个剪影。
近年来,忠县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城乡社区自治和基层建设的主线,紧扣“加强党建引领、创新社区自治”主题,纵深推进“大事、小事、私事”三事分流,以“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为载体,“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并举为目标,创新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构建了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增强了社区自治和基层服务功能,推动了城乡社区治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忠县统筹推动小区及周边适老设施、文化休闲设施、居民活动场所等更新改造,目前已完成4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老旧电梯安全评估100台。
如今,行走于忠州大地,不仅能看到近年来忠县城乡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也能从广大干群脸上看到满满的获得感、稳稳的幸福感。